首页

sm调教室论坛在线播放

时间:2025-05-29 13:34:39 作者:第二届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启幕 浏览量:77860

  中新社香港2月20日电 题:如何以中西方科研理念“灌溉”下一代?

  ——专访香港“大豆专家”林汉明

 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

  被誉为“大豆专家”的香港中文大学(中大)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一直有个初心——要为国家和家乡香港贡献己力。这一初心陪伴他前往美国留学,并在1997年放弃高薪厚职决定返港,也陪伴他与团队苦心孤诣研究“根瘤菌”和陇黄大豆,并看着它们分别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六号飞往天宫。

  如今,林汉明将这一初心倾注于培育下一代。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时,林汉明期望以中西方交融的科研和教育理念,像灌溉农作物一样,让学生们茁壮成长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记者:2023年,您率领的团队研发的“根瘤菌”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升空时,您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。当时内心有何感触?

  林汉明: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看到火箭升空,里面还带着我们的实验样品,心情很激动,也很紧张。在场的所有人都在欢呼,期待(货运飞船)能够给我们带回来一些实验材料。这是很好的经历,可以起到示范作用,让更多的香港科研团队知道,有机会参与国家的项目。

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,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。骆云飞 摄

  中新社记者:目前,“根瘤菌”及陇黄大豆都已返回地球。研究最新进展如何?这两次太空实验,将对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何裨益?

  林汉明:我们已经在地球上见到我们的样品了,后面还需要做很多实验,也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变化,目前我们还在为实验做准备。

  短期而言,我们想看看“根瘤菌”和大豆在太空的环境里会产生什么变化。这些变化会不会让它们更适应恶劣的环境。为地球创造一些新的菌种、新的大豆,以便开拓一些边缘的土地。

  长期而言,人类也许未来有机会实现太空旅行,需要建太空站,粮食的保障非常重要。在太空站中,我们应该要能够种植粮食,因此,农作物、土壤菌、土壤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课题,需要进行长远的研究。

香港中大大豆“根瘤菌”项目的标本。李志华 摄

  中新社记者:回溯您的科研之路,您曾在美国修读生物学博士,又在纽约大学研究氮的代谢过程,于1997年回香港,并在甘肃展开大豆研究。是什么让您做出这一选择?

  林汉明:当时去美国,我的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希望研学先进技术,为家乡服务。这个初心一直没有变。快要完成博士后培训时,中大有一个空缺愿意聘我,美国也有公司想要留我,我只考虑了一天就做出了选择——回香港。

  那是1997年,一个很重要的年份。香港的身份变得不一样了,我感觉我们是真正的主人了。尽管当时香港科研条件还不是很好,但有机会贡献一份力量去建设自己的家,我是很高兴的。

林汉明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。侯宇 摄

  中新社记者:就您的经历和观察,中美在科学研究的方式、方向上有何异同?有哪些地方值得相互借鉴?

  林汉明:美国更注重个人的发挥。我还记得多年前我去美国求学,抵达的那天,导师到机场接我,带我去吃了披萨,然后回到实验室,他跟我说:“这是你的工作桌,你自己去找些东西(做研究)了”。他们不像中国老师,要给学生一个好题目。美国老师会认为,这是你的事情,你来做。

  我接触了很多中国的科学家前辈,他们使命感很强,做一些事并不是为了个人,而是为了改变国家的状况,为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。有时为了团队愿意牺牲个人利益。

  所以我在科学教学中尝试把这两种优点结合起来,一方面鼓励学生有团队意识和使命感,另一方面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所长。

  中新社记者:您认为这种中西方交融的文化和教学风格,在科研当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?

  林汉明:我有一半研究生来自内地,另一半来自香港,还有少部分来自海外地区。来自内地的学生很勤奋,但不够自信,不懂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能力,只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一个好的研究方向。对于这些学生,我一般要求他们自己解决一些问题,提升自信心。

  来自香港的学生们有很多想法,但是团队感不足。所以我会鼓励他们多和他人合作。我希望他们知道,可能大家出生环境不同、想法不同,但在科研路上都是朋友,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,同时保留个人特色。

  教育下一代,就像培育农作物,它们的特征不同,灌溉的条件也不一样,不能将一套方法套用在所有人身上。我希望能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、科研理念结合起来,锻炼出一些具备个人才能和使命感的科学家,为社会做一些事。我希望每一个学生最后都能找到自己的路。

林汉明教授展示大豆研究成果。侯宇 摄

  中新社记者:您曾说“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成果留在农民家”,这样的信念从何而来?陇黄大豆在甘肃等地的实践成果如何?

  林汉明:这句话是我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看到的,我立刻就抄在笔记本上。这种感觉我一直都有,这是一个很好的描述。我们做农业研究的,肯定不是只发表几篇论文给学术界的人看,而是要真正让农民受惠,改善农业。

  为了做到这一点,我们需要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合作。我很高兴认识很多朋友,特别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宏,他在协助我们将研究成果落地这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。2016年开始,我们陆续推出三种陇黄大豆(三种耐盐耐旱大豆品种,分别命名为陇黄1、陇黄2、陇黄3)。根据统计,目前甘肃农民已种植约83万亩陇黄大豆,截至2022年,估计因陇黄大豆增产而增加的收入达到约6900万元人民币。

  除了为农民增产增收,大豆还具备固氮作用,可以令贫瘠的土地重新充沛营养。

林汉明教授展示大豆研究成果。侯宇 摄

  中新社记者:各类经改良的大豆品种如何被播种到南非、巴基斯坦?

  林汉明:我去过好几个国家,最后决定跟两个地方合作,一个是南非,一个是巴基斯坦。南非的项目是在一个黑人村庄,我到那边看了之后发现,他们的土地很好,但没有利用起来,而年轻人也存在就业困难。所以我跟当地酋长代表谈好,利用土地推动农业生产,一方面解决粮食安全问题,另一方面为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。他们给了我们20公顷土地进行测试。

林汉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陇黄大豆。陈永诺 摄

  另一个合作项目2022年在巴基斯坦启动。当时巴基斯坦驻香港领事来找我,希望在农业领域支持巴基斯坦的发展。我就在网上找当地研究农业的大学,结果发现其中一位教授是我从前的博士后研究员,我们建立了联系。他告诉我,他们在巴基斯坦遇到的问题是炎热,最高温度可达45摄氏度,只有他当年从中大带回去的那几种大豆能生长。他在2023年邀请我去巴基斯坦,希望引进新大豆改善当地土壤,也培训女性,帮助她们利用知识改变命运,提升社会地位。

  中新社记者:您如何评价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?香港在助力国家农业科学发展过程中,有哪些优势?

  林汉明:这方面我的感触很深。2000年以后,特别是2010年以后,我发现国家农业科学实力非常强大,在很多领域世界领先。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在海外学习后回国,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这些科研团队足够支持,两方面结合带动了今天长足发展的局面。

林汉明展示的大豆及大豆“根瘤菌”标本。李志华 摄

  我们期待国家整体的农业科研能力提升。香港团队可以选择一些有优势的领域参与,成为国家队的一员。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,跟其他地区交流有一定便利性,它同时也是中国的一部分,可以在进行创新研究的同时,作为中国的友善大使,将中国的技术带去各个地区帮助他们发展,多交朋友。

  中新社记者:您经常组织中学生到内地游学,有何深意?

  林汉明:我去年带着中学师生到西北走了一趟,包括杨陵、兰州、武威、张掖等,最后一站是酒泉,我告诉学生们:你们在地面看到的三种大豆现在已经被送上天宫了。通过这些活动,可以让香港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需要,看到香港能够利用自身科技为内地的农民增收,他们也会受到激励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  林汉明,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、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-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。

  至今共发表论文逾200篇,获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,共获授权专利20件,另选育4个大豆品种通过审定。2023年,由林汉明教授研究解码的大豆固氮菌菌株“根瘤菌”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升空,成为香港首个抵达“天宫”的农业科学航天搭载项目。同年,林汉明教授研发的三种陇黄大豆也搭载神舟十六号一并升空。

【编辑:田博群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香港马术小将陈萃彦与马儿的盛装舞步

据其进一步解释,因为东莞行政架构比较特殊,该市不设区县,当地根据实际和工作需要设有经发局这个部门,但这个副局长是没有级别的,接下来她还是一级科员,只是把她放在重要的岗位锻炼,希望大家不要误解。

《琼海记》新书在海南博鳌发布

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中国白酒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,各大企业都在为高质量发展振臂高呼。无论是在新时代崭露头角的新名酒,还是曾经在历史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老名酒,无一不在朝着一个又一个既定目标全力迈进。作为区域名酒的佼佼者,汤沟也在践行国企的担当与使命,趋势向上、前景可期,必将在百亿征程上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。

93人遇难!幸存者曝光可怕细节

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《2024年中秋月饼行业趋势报告》显示,预计今年中秋月饼产量在30万吨,销售额在200亿元左右,相比2023年持平或略有下降。今年500元以上的月饼礼盒已基本退出常规市场。

广州立法预防学生欺凌

8月22日下午两点,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上诉人呼富吉、唐立霞拐卖儿童一案。今天,包括郭刚堂在内的多名被害人及其家属到庭参加诉讼。

江门市政协原常委许建生接受审查调查

全长7.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。这条轴线最北端,矗立着两座古老建筑——钟楼和鼓楼。京城的“暮鼓晨钟”如何敲击出“北京时间”?北京钟鼓楼如何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模式?近日,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就此接受“东西问”专访。(记者 程宇 陈杭 北京报道)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